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刊登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张轶楠同学毕业作品

发布者:柳苑 [发表时间]:2023-07-07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浏览次数]:

    《中国青年报》于2023年6月30日第4版刊登了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19级毕业生张轶楠同学的毕业作品 《小和平屯二十四人》(节选)。此外,同时刊登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优秀毕业摄影作品。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央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该同学的纪实摄影作品《小和平屯二十四人》拍摄于自己的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小和平屯,整组作品共计64张。主要关注了当下乡村人口流失问题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社会袭来,像小和平屯这样传统、自然的村庄会先悄悄地衰落,静静地变为荒村,然后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退去,最后在地图上彻底消失,成为传记者笔下的历史。

    小和平屯繁荣时期人口数量在150人左右,现常住人口仅剩24人,且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村中每家每户年收入都在六万元以上,这样的收入其实已经远超过外出的打工收入,但村庄中的年轻人依然选择离开,这也直接导致春耕秋收时节人口不足。

    整组作品以秋收及秋收后老人们的生活为主线进行拍摄。因乡村人口流失十分严重秋收时,劳动力严重不足,村中老人会以每人每天200元的价格去请其他村的村民来帮忙,而来帮忙的人也都是和他们一样年龄的老人。

    作品中的景观摄影和静物摄影都侧面讲述着乡村人口流失带来的问题。如羊骨线轴代表着老人们的生活。台历和老式洗脸盆架代表着老人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慢。被单独遗落的玉米秆,对应着村庄与社会的脱节。村中的大喇叭对应着现代化科技与村庄的不匹配。高粱地里模糊不清的烟筒对应着村庄飘忽不定的未来。被杂草吞没的院子侵入房屋的藤蔓,因无人居住变得“四面楚歌”的房子,预示着村庄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样子。

    张轶楠,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2岁。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2023届毕业生,毕业创作指导老师为柳苑。

    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融合创新工作坊培养模式下,学院学生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并受到专业平台的肯定。该生作品的入选,代表了较高的专业水准,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将“文创、美育、乡村振兴”作为学院特色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链发展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学院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色的艺术学科,致力于以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实践应用等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次刊登的毕业生作品正是在这一指导理念下的成功展示。

    今后艺术与传媒学院也将立足时代要求,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聚焦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产学研发展方向和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学生成果展示平台,为社会为国家输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贡献。